Select Page

如何使下一代终身持守信仰?

刘淑平长老
客卿讲师

“教育家们一致认为使孩子在成年以后不放弃信仰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老师和朋友。他们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互相接轨。三者所传递的价值观,必须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才能提供孩子整全的培育,经得起教会以外的文化冲击。”

美国文学批评家 Walter Kirn 认为,今后 “儿童会比过去更快速成长,因为他们存在的时、空间将会一直受到压缩。”
儿童的早熟,已经成为不可争的事实。从YouTube中我们可以看到幼童弹奏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以大人的语气教训母亲如何做个好妻子、击败国际心算冠军、演唱歌剧名曲等等。这个现象既可喜亦可忧。表面上看来,儿童的知识随着生活条件一起提高,这是可喜的。然而儿童太早涉足社会与成人争一日之长短,他们无忧无虑的幼少年期就被剥夺了。这对他们的成长不见得是好事。

18世纪以后,孩子们就在急速的文化移位中成长。法国思想家卢梭发觉少年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而呼吁改变社会结构,迎合他们的需要,而培育孩子的部分责任,就是要帮助他们适应急速改变的文化环境。因此无论是天才神童还是普通孩子,他们将来是否既成功又快乐,取决于成长过程中各种正负面的因素。

在培育孩子的课题上,基督徒父母和教会必须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属灵生命,使他们一辈子能持守信仰?教育家们一致认为使孩子在成年以后不放弃信仰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老师和朋友。他们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互相接轨。三者所传递的价值观,必须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才能提供孩子整全的培育,经得起教会以外的文化冲击。换言之,帮助孩子一生跟随主,不能单靠主日学、青少年团契等系统化的制度。这是一个极大,牵涉极广的课题,所以本文只能侧重于父母和信仰群体两方面。

根据儿童教育家 Ivy Beckwith 的理论,儿童处于不断地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环境的感受和处理方式有别于成人,而成人又已经忘记童年时代的感受和看法,所以常假设孩子们知道他们其实无法知道的事。不同阶段的孩子对神的理解都跟成人不同。我们若要使儿童的灵命健康地成长,就有必要知道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灵命在不同阶段的状况,以及他们如何理解神。值得欣慰的是,无论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如何转变,这些基本的人性发展过程仍然保持不变。本文将把重点放在幼儿至少年初期的灵命发展。

婴儿阶段是信仰奠基的重要时期,父母是否让婴儿感觉被爱和安全,直接影响孩子将来与神与人建立美好关系的能力。教会中的育婴事工也同样的必须给予婴儿爱和安全感。

进入幼儿阶段的孩子开始好奇且希望独立。这就提高了他们闯祸的机率。然而,成人对他们采取的纪律行动必须配合年龄,过分严厉的责罚将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抑制他们信靠和爱的能力。反之,顺利度过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形象,认为自己是可爱又能干的。这样的自我形象帮助孩子认识那位慈爱、信实,因为爱世人而为罪人舍己的神。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将神等同于掌控他们生命的成人,包括家长、监护人或教师,所以具有这些身份的基督徒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孩童对神的认识。

“身为基督徒,我们不但有必要在家中和教会教导孩子认识神,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习亲近神的秘诀。”

开始上幼儿园的孩子处于自觉性和投射性强的阶段,头脑里充满幻想,但对逻辑没有观念。圣经故事和信仰的记号在他们的心目中会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教会的历史、节期、礼仪、以及神在信仰群体和个人生命互动的故事能正面地塑造孩子的灵命;但神严厉、可畏的形象却会让孩子留下负面的印象。这个时期的属灵塑造要能帮助他们认识慈爱的创造者,并且避免负面的教导方式如讥笑、责备孩童问“笨”问题等。

步入小学的孩子比较能思考和表达自己,也能够吸收更多知识。我们常假设教会的主日学课程足以应付他们的灵命需要,可是Beckwith却不认同。她认为社会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要求他们在学业、体育、社会责任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致使孩子们容易产生挫败感,对他们的灵命塑造有负面的影响。

国大心理学系从2010年开始进行一个为期5年的研究,对象是7岁的小学生与他们的父母。研究结果发现过分干预孩子的父母会使孩子容易自责和自卑。假以时日,这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个研究证实了Beckwith的观点。她鼓励教会营造一个不使孩子竞争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喘息、放松的机会。让他们确信不管他们考试是否及格、唱歌是否走音、比赛是否得奖、是否考入名校,上帝都一样地爱他们,在上帝眼里没有笨小孩。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明白,在神的国度里,成功的定义是懂得爱人如己、怜悯他人、活出公义、谦卑温柔、与神同行。这时期的孩子有很强的正义感,是非分明。如果我们错过帮助他们择善弃恶的机会,等他们进入少年时期就更困难了。

10至14岁是孩子的发育期。他们的情绪起伏不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压力,信仰也会受到空前的挑战。他们看见不公平的事确实存在,好人也会做错决定,并且拖累其他人。他们希望找到值得他们仿效的模范基督徒,喜欢聆听属灵伟人勇敢回应神呼召的故事。这时父母必须耐心地与他们同行,坦诚地回答他们所提出的信仰问题。他们对父母或属灵长者的观察结论将决定他们今后的信仰抉择。

身为基督徒,我们不但有必要在家中和教会教导孩子认识神,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习亲近神的秘诀。耶稣说:“凡为我的名接纳一个像这小孩的,就是接纳我。”(可9:37)John Braught 修士说:“成熟的信心是像小孩的信心。”帮助小孩亲近神,其实也在帮助自己亲近神。